
宋代禹州扒村窑诗文枕

商代原始青瓷尊
故事
敬勤俭出生于儒医世家,家里悬着的几块“中西冠术”、“医林拔萃”、“济世良医”的桐木牌匾,见证着家族曾经的辉煌。敬先生并没有继承前辈的衣钵,而是在郑州市灯泡厂工作,厂子倒闭后,他开过店、卖过书。工作换了不少,但唯一不变的,是他对古瓷器的热爱。
敬先生很早就对古物感兴趣,刚工作那会儿只有几十块钱工资,就舍得拿出二百元买古瓷花瓶;后来,郑州大面积城市改造,建筑工地上常有“破砖烂瓦”,他就成了“瓷片族”,天天跑到工地去捡碎瓷片,有时夜里还跟着运废土的工程车跑到城外,记下位置后第二夭跑去细细筛选。“一开始不懂,见了什么就往家拿。后来自己看些书,加上接触了这个圈子的朋友,彼此交流,就懂得多了,开始有选择地挑些精品回来。”
在碎瓷片中找到精品并非易事,用敬先生的话说,是“可遇而不可求”的。有一件宋朝的绿釉叶形枕,便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在工地附近处处留心,才找齐全部残片,拼出了如今完整的形状。
敬先生的藏品,一半左右是捡的,另一半是买来的。为了收藏,他花光了积蓄,卖了两套房子,“几十年了,什么也没有,就弄了一屋子瓷片”。一开始家里人很不理解,觉得他“神经了”,后来也慢慢理解他,不再干涉了。
藏品
敬先生的“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”里摆满了藏品,按照年代、窑口和花色种类等,整理得井井有条。这些藏品全部出自郑州的工地,展现了郑州上下五干年的历史。
藏品大多是碎瓷片,总共有数万片,要论重量,敬先生笑着说,“得有数吨了”。除了瓷片,还有一些较为完整的精品,如商代原始青瓷尊、商代饕鬄纹陶粤等,多次被各地博物馆借用展览,也常有研究者上门参观。
从时间跨度上看,藏品上至新石器时代、仰韶、龙山文化的陶器,商、周、春秋战国及汉代的陶瓷器物、标本,唐宋以来各大名窑出产的具有代表隆的陶瓷标本,下至民国时期的工艺品,一应俱全。
从空间跨度上看,藏品涵盖了本地窑口及越窑、邢窑、定窑、龙泉窑、耀州窑、长沙窑等外地窑系的作品,反映出各地瓷器在郑州的集散,见证了郑州作为“商都”的历史地位。
心愿
建个博物馆,是敬先生这辈子最大的愿望。“我年纪也大了,这些东西又带不走,我有个愿望,就是建个博物馆,展示郑州的历史,把这些私人财产变成公众财产,也算是为社会做点贡献。”
敬先生的话语很质朴,精神却实属难得。这些藏品是他数十年的心血,有人高价求购,他也舍不得卖,却愿意无偿供人参观。他的精神,正如瓷片上那些沉默千年的图腾,有着原初和朴素的美感,带给人默默的震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