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近似90后”许杰是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,在广西书画收藏界很有名。这位生于1989年8月11日的小伙子虽然年纪轻轻,近年来却风头十足,画家喜欢他,藏界钟意他,而他本人也对自己能尽早入对行相当欣慰。
最近,许杰的“艺杰画廊”就要开张了,他把画廊定位为字画、收藏、品茗、鉴赏、会友。
记者猜测——从“流动”的“画店”到固定点的画廊,应该是他入行这些年来的一个提升,也是他暂时的歇脚点,养足精蓄够锐,这个聪慧的江西小老表又会给广西书画收藏界另一种惊喜。
“我老家那里生产的毛笔很出名,文化氛围挺好,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进入书画经营这个行当”,许杰对记者说:“有一年,一位在北京做画生意的江西同学告诉我,他赚钱了,赚得很轻松。那时,我还以为他说的画就是‘大门神’那种年画,幼稚得很,更谈不上知道什么画家、艺术家了。后来,听他说多了,开始明白书画是怎么回事,不经意间在心里面埋下了‘书画种子’。2005年,我随家人到南宁做生意,做得很辛苦,每天早上七点钟就得起床,生意却一般。幸好,我感到在南宁是个宜居城市,住得舒服,文化气息也比较浓厚,还有这么多名画家在这里:黄独峰、阳太阳、黄格胜、郑军里、梁耀、张冬峰、王雪峰、钟涛等等。那时,广西画家作品相对北方画家作品来说,价格并不算高,但水平差不多,甚至有些还更好。我想,按照南宁的发展速度,今后一定不得了,经济上去了,画价一定会上去的,广西画家的书画作品增值空间一定很大。年轻是最大的资本,白手起家就白手起家呗,赌一把!‘书画种子’终于发芽了。”
于是,许杰在没有任何切入点的情况下,走迷宫似地奔忙开了。他说:“那时,我会为了赚到1000元钱专程跑到桂林,如果当时卖掉的画能收藏到现在就好了,太浪费了,早知三日事,富贵一千年。为了生活,人有太多的无奈。累是累点,但比做文化用品生意好,比它赚钱,也比它高雅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认识了梁耀和王雪峰,和这两位广西名家很投缘,无话不谈,经常来往,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东西太多了,鉴赏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。我开始大量收藏他俩的画,捂着,不急出手。开始尝到了甜头。梁耀的画在2006年时是500元一个平方尺,到2011年升到了6000元,即四尺整张达到了四万八千元;王雪峰的画在2006年时也只是每平方尺100元,现在1500元了。”
“创业很不容易,但只要有心,再多加一点坚持,肯定会有收获的。”许杰自信地说。
更好的机会来了,2008年,许杰在柳州用5万元淘到了价值80多万元的画,这是他生意上的第一个大手笔。这批画是程十发、陆俨少、何海霞、宗其香的精心之作,总共6幅。
“80万元在当时已经算天价,但现在最起码值两百多万。当时就有人想用68万买走陆俨少那幅,我不卖,一直收藏到今天。我家里的保险柜、收藏盒都订做了几万元,可里面一分钱也没有,爱画如命啊。到目前,我收藏的画中单单郑军里的就有40、50张;梁耀的有100多张,还不包括他的大画;王雪峰也有近百张。在中青年画家中郑军里、梁耀、王雪峰、钟涛升值空间最大,这些年最少增值了10倍。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的画更不用说了,1986年时是200元一张四尺,到现在16万。”
“如果有人跟风做书画,你担心越来越多的人抢你生意吗?”记者问。
许杰说:“不怕,广西有钱人是很多,但很少人融入这个文化行当,如果多一些爱好艺术的老板就好了,起码成行成市生意才好做!”
“前两个月,我突发奇想,自己要做一个画廊。总不能把画全部收藏在家里吧”,许杰说:“画廊和画店不同,相对高档,配得起画家们辛苦之作,好东西要拿出来供大家欣赏。我收藏的全部是名家作品,不仅仅有广西的,还有其他省的。除了有阳太阳、黄独峰、黄格胜、郑军里、梁耀、王雪峰、钟涛、陈再乾、周榕林、张羽翔等名家的,也有程十发、赵少昂、卢禹、王明明、白伯骅等人的。价值近千万元。我把画廊的地址选在一个加油站旁边,这样来加油的人都能看到,其中往往就会有自己的目标客户,宣传效果比较好。画廊有200多平方米,在目前算是南宁市一流的画廊。我认为,收藏不应该是永久地收着藏着,目前不出手不等于以后不出手,要是能达一个理想的价格,不出手是没有意义的。做艺术品生意很高尚、很休闲、很轻松、很赚钱,何乐不为!”
许杰介绍,画廊是收藏、陈列或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。16世纪,西方将搜集到的美术作品陈列于府邸的回廊,这是画廊的起源。以后,在贵族邸宅中也多有类似设置。19世纪以后,画廊指观众鉴赏美术作品的公开陈列场所,与美术馆性质基本相同。另外,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艺术商品化趋势加强,以专营美术品为业的画商也应运而生。画商陈列和销售美术品的场所也称画廊。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,由于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的普及,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画廊。
在欧美的许多国家,衡量一个画家的身价不是看他获过什么奖,而是看与他签约的画廊到底是哪一家。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,中国画廊在艺术品市场的作用任重而道远。1981年初,靳尚谊的一幅早期作品《小提琴手》被香港一家画廊收藏,价格为7000港币。这条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美术界,一间“画廊”这个词带上了光环,在画家们心中唤起了梦想,他们隐约感到了从事艺术创作还有另一条出路。
那时候,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。1985年,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的先锋画家汇聚成一股潮流,开启了中国美术向世界潮流靠拢的大门,画家们也开始渴望有相应的画廊机制来开辟独立的艺术市场。恰在此时,美国哈默画廊的老板哈默夫妇访问中国,带来了陈逸飞在海外由哈默画廊包装成功的消息,这个成功案例极大地刺激了美术界,激发了一大批美术家奔赴海外。
1984年前后,北京使馆区出现了几个特殊的身影,他们在小巷里摆地摊卖画,这些画多数都是原作。买主都是外国人。当时也只有这里有愿意买原作的极小的艺术市场。有个外国人也来凑这个热闹,他叫布朗,日后红门画廊的创始人,他当时靠在使馆区倒画挣钱。他无意间做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初步尝试。
当时的经济状况,注定了要产生完全符合商业运作的画廊还为时尚早。因为画廊业完全是经济行为,它必须是在经济发展到非常好的状况下,人们有钱消费,而且必须是生活消费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之后,还有余钱来买艺术品时,画廊才能迎来赖以生存的客户。也就是台湾画商饶大经说的:“画廊业是经济好到极致的产物。”虽然经济条件还不成熟,还是有一些人开始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尝试经营画廊,大多数都不成功,没多久就关门了。